低代码云平台应用水产养殖
传统水产养殖长期依赖“经验驱动”养殖户需每日凌晨划船到塘口检测水质,投喂全凭感觉,病害往往发病后才发现,不仅导致成活率低,面临人力成本高、资源浪费大、产量不稳定等问题。
低代码云平台凭借零编程搭建、云端协同、灵活适配的特性,具备水质监测、智能投喂、病害报警、生长管理等功能,让养殖户无需编程即可快速搭建专属管控方案,实现养殖从靠天吃饭到数据驱动的转型,大幅提升成活率、产量与养殖效益。
一、传统水产养殖的痛点:为何需要低代码云平台升级?
1.环境监测难,风险难把控
人工检测耗时费力:养殖户需每日携带检测试剂盒、溶氧仪到塘口,逐塘采集水样,单塘检测耗时20分钟,50亩鱼塘需3小时以上,遇恶劣天气无法及时检测;
数据精度差:人工检测受操作手法影响大、误差大,且仅能记录某一时刻数据,无法反映全天水质变化;
风险响应滞后:当水质超标如溶氧<3mg/L、氨氮>0.5mg/L时,传统方式无法实时报警,往往等到鱼虾浮头、死亡才察觉,错过最佳处理时机;
2.投喂凭经验,资源浪费大
过量投喂污染水质:养殖户为追求生长速度,常多投喂,未被摄食的饲料在塘底腐烂,导致氨氮、亚硝酸盐升高,增加换水成本;
不足影响生长:若投喂量不足,鱼虾生长缓慢,上市时间推迟,错过高价周期;
人力成本高:传统投喂需人工操作投料机,50亩鱼塘每日投喂2-3次,每次需1人值守1小时,人力成本占养殖总成本比例高。
3.病害难报警,损失难挽回
发现滞后:病害初期,鱼虾无明显症状,仅能通过零星死虾察觉,此时病害已扩散,治疗难度大;
诊断依赖经验:养殖户多凭外观判断诊断病害,易误判,用错药物导致损失扩大;
缺乏追溯依据:若出现大规模死亡,无法通过历史数据追溯病因,难以避免下次再犯;
二、方案核心架构:从塘口到云端的管控闭环
低代码云平台水产养殖方案并非简单的“传感器+手机APP”,而是围绕“感知-传输-分析-控制-报警”构建的智能闭环,核心包括塘口感知层、云端平台层、应用管控层三部分,各层级协同实现养殖全流程的精准管理。
1.塘口感知层:低成本实现塘口智能化
无需大规模改造塘口设施,仅需加装“水质传感器、控制设备、通信模块”,即可完成升级,适配淡水鱼、虾蟹、海水养殖等场景:
水质监测设备:
核心参数监测:通过溶氧传感器、pH传感器、氨氮传感器等水质传感器,实时采集溶氧量、pH值、氨氮、水温等养殖环境参数,数据更新周期可调整;
环境辅助监测:加装水位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感知设备,帮助监测塘口水位,防止暴雨漫塘、判断藻类光合作用强度,辅助调节溶氧;
分布部署:5-10亩的塘口部署1套传感器,大型连片鱼塘按“梅花形”布局,确保水质数据全覆盖;
控制执行设备:
智能投喂机:改造传统投料机,加装继电器模块与定时器,接收云端指令实现定时定量投喂,如每天8:00、16:00各投喂1次,每次30分钟;
增氧设备控制:在增氧机旁加装智能接触器,当溶氧<3mg/L时,云端自动启动增氧机,溶氧>5mg/L时自动关闭;
换水控制:搭配电动闸门,当氨氮超标时,远程控制闸门开启,实现自动换水;
通信模块:
近距离场景:用LoRa模块将传感器数据上传至网关,网关通过4G上传至云端,覆盖范围1-3公里的连片鱼塘、虾塘,适配无WiFi信号的塘口;
海水养殖场景:用抗腐蚀的4G模块,避免海水盐分腐蚀设备,确保数据传输稳定;
2.云端平台层:零编程搭建核心管控功能
低代码云平台是方案的“大脑”,养殖户通过拖拽组件即可完成功能搭建,无需编写代码,核心实现四大能力:
水质监测可视化:提供仪表盘、传感器等组件,拖拽即可生成管控界面
实时数据:实时显示各塘口溶氧、pH值、水温,用颜色报警标注超标数据,可溶氧<3mg/L标红,3-5mg/L标黄,>5mg/L标绿;
趋势分析:历史折线图展示24小时溶氧变化,如夜间2:00溶氧降至2.8mg/L,需启动增氧机,直观识别水质波动规律;
多塘对比:汇总所有塘口数据,快速发现异常;
智能投喂与设备控制:支持“手动控制+自动联动”双模式,满足不同养殖需求
手动控制:养殖户在手机APP点击“启动投喂”,设置投喂时长、投喂量,指令实时下发至投料机;外出时可远程调整,无需返回塘口;
自动联动:拖拽“条件-动作”组件设置规则,如溶氧>4mg/L且水温20-28℃(即鱼虾摄食最佳温度)→按体重3%自动投喂、雨天溶氧<3.5mg/L→暂停投喂,避免劣质环境下投喂污染水质;
设备联动:设置溶氧<3mg/L→自动启动增氧机+关闭投料机、水位>最高警戒线→自动开启排水闸门等控制逻辑,形成风险-应对闭环;
病害报警与诊断辅助:实现病害“早期报警、精准诊断”
多维度报警:当水质数据异常、水温突变时,平台自动通过短信、APP推送报警,提示可能引发烂鳃病、赤皮病;
诊断库辅助:内置常见病害诊断库,养殖户上传鱼虾症状照片,平台自动匹配相似病例,推荐防治方案;
历史追溯:自动记录水质异常、病害发生时间与处理措施,生成养殖日志,便于后续分析;
生长与成本管理:自动整合养殖数据,辅助效益分析
生长记录:记录鱼虾投放时间、规格、抽样体重,自动计算生长速度;
成本统计:记录饲料采购量、药品用量、水电费,自动核算每亩成本;
效益预测:根据生长速度与当前市场价,预测上市时间与预期收益;
3.应用管控层:多端适配,满足养殖户操作习惯
平台支持手机APP、电脑端访问,适配养殖户“移动管理、便捷操作”的需求:
养殖户端:支持随时随地管控,手机APP查看各塘口水质数据、接收报警信息、远程启动投喂机/增氧机,一键生成养殖日报;
技术员端:支持批量管控与分析,电脑端查看所有塘口汇总数据、导出水质报表、更新病害诊断库,远程协助养殖户调整方案;
权限分级:支持设置不同权限,可塘口管理员仅能查看本塘数据,技术员可调整所有塘口参数,避免误操作;
三、场景化落地:低代码云平台水产养殖的实战应用
低代码云平台水产养殖方案通过组件灵活配置,适配淡水鱼、虾蟹、海水养殖三大核心场景,解决各场景的个性化痛点。
1.淡水鱼养殖:如草鱼、鲫鱼,精准控氧,提升成活率
痛点:草鱼对溶氧敏感,夜间藻类耗氧易导致浮头;传统投喂过量,水质污染严重。
方案配置:每10亩鱼塘部署1套溶氧、pH值、水温传感器,投喂机加装智能控制器,增氧机加装智能接触器,通过LoRa+4G上传数据;
平台功能:
智能增氧:设置溶氧<3mg/L自动启动增氧机,>5mg/L自动关闭,夜间开启“溶氧报警模式”,每2分钟更新一次数据;
精准投喂:根据草鱼体重与水温,设置每日投喂2次,每次按体重3%投喂,雨天溶氧<3.5mg/L时自动暂停;
病害报警:当pH值<7.0或氨氮>0.5mg/L,推送“可能引发烂鳃病”报警,推荐泼洒生石灰调节pH值,每亩用量50kg;
2.虾蟹养殖(南美白对虾、河蟹):病害早防,减少损失
痛点:南美白对虾易患“偷死病”,初期难发现;河蟹脱壳期需稳定水质,传统监测难满足需求。
方案配置:每5亩虾塘部署1套溶氧、氨氮、亚硝酸盐传感器,塘口加装水位传感器,通过4G模块上传数据;
平台功能:
偷死病报警:设置氨氮>0.3mg/L或亚硝酸盐>0.1mg/L→推送偷死病报警,提前3-5天干预;
脱壳期管控:河蟹脱壳期,设置水温波动<2℃、溶氧>5mg/L的管控阈值,超标时立即推送提醒,避免脱壳失败;
生长记录:记录虾苗投放密度、抽样规格,计算成活率;
3.海水养殖(海带、扇贝):环境适配,稳定产量
痛点:海水养殖受潮汐、盐度影响大,传统监测难实时掌握环境变化;海带需精准光照与水流,管理难度大。
方案配置:在养殖区部署盐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水流速传感器,采用抗腐蚀的4G模块,确保海水环境下稳定运行;
平台功能:
盐度管控:设置海带适宜盐度25-30‰,涨潮时盐度骤升或退潮时盐度骤降,推送调整养殖浮架位置提醒;
光照调节:根据光照传感器数据,推送放下遮阳网提醒,避免海带灼伤;
潮汐联动:结合潮汐数据,设置退潮前1小时关闭抽水设备,避免设备裸露损坏;
四、方案优势:让水产养殖“易上手、高收益”
低门槛上手:养殖户无需编程,通过拖拽组件1-2小时即可搭建基础管控方案,传统定制开发需1-2个月,大大压缩开发周期;
低成本投入:硬件选用平价传感器,平台多支持免费试用,中小养殖户初期投入可控制在1000元以内;
高灵活适配:支持根据养殖品类调整功能,新添塘口时直接在平台添加,5分钟即可完成配置;
易维护升级:平台自动更新功能,硬件故障时更换模块即可,无需专业人员维修;

提交
低代码云平台应用智能电箱
基于物联网的环境监控系统
低代码云平台赋能城市道路照明
低代码云平台赋能污水处理
工业物联网是做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