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温室智能化控制系统
在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当下,传统温室种植依赖人工经验的管理模式,已难以应对作物对环境精准度的高要求 —— 温度波动过大导致作物徒长、水肥供给不均影响产量、病虫害发现不及时造成损失等问题频发。物联网温室智能化控制系统通过 “实时感知、数据传输、智能决策、自动执行” 的闭环管理,将温室环境调控、水肥供给、病虫害防控等环节标准化、精准化,成为推动温室种植从 “经验驱动” 向 “数据驱动” 转型的核心技术。
一、系统架构:三层协同,构建温室 “智能中枢”
物联网温室智能化控制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采用 “感知层 - 传输层 - 应用层” 三层架构,各层级紧密联动,确保数据实时流转与指令精准执行,为温室管理提供稳定、高效的技术支撑。
1.感知层:温室环境与作物数据的 “采集终端”
感知层是系统的 “神经末梢”,通过部署多类型传感器,实现对温室内部关键参数的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为后续调控提供数据基础。其核心设备与监测内容包括:
环境参数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安装在温室中部与作物冠层高度,捕捉空气温湿度的立体分布;光照传感器监测自然光强,判断是否需要补光;CO₂传感器实时监测气体浓度,避免光合效率不足;风速风向传感器部署在温室顶部,为通风策略提供依据。
土壤与作物传感器:土壤墒情传感器监测土壤水分与肥力,避免盲目灌溉施肥;土壤温度传感器反映地温状况,影响作物根系生长;作物生长传感器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定期拍摄叶片颜色、果实大小,分析作物生育期与健康状态。
设备状态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监测卷帘机、水泵、补光灯等执行设备的运行电流,判断设备是否故障;液位传感器安装在水肥罐中,监测水肥储备量,避免设备空转。
以番茄温室为例,每 1000㎡需部署 3 个温湿度传感器、2 个光照传感器、4 个土壤墒情传感器,确保数据覆盖无死角,为精准调控提供可靠依据。
2.传输层:数据流转的 “高速通道”
传输层承担 “数据搬运” 功能,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将感知层采集的原始数据传输至应用层,同时将应用层的控制指令下发至执行设备,确保数据传输的实时性、稳定性与安全性。其核心传输方式包括:
短距离无线传输:采用 LORA 协议连接传感器与本地控制器,适合中小型温室(5 亩以内),无需布线,安装灵活。例如,分散在温室不同区域的土壤传感器,通过 LORA 组网将数据汇聚至控制柜,避免复杂的线路铺设。
中长距离传输:大型连片温室(20 亩以上)采用 LoRa 网关,搭配 4G/5G 模块将数据上传至云端平台,支持多网关组网,覆盖更广区域。同时,通过 VPN 加密技术保障数据传输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或被篡改。
本地备份与断点续传:在本地控制器中存储近 7 天的历史数据,若网络中断,待恢复后自动补传数据,避免因网络问题导致的数据丢失。
3.应用层:智能决策与管理的 “核心中枢”
应用层是系统的 “大脑”,通过本地控制器与云端平台实现数据可视化、智能决策、远程控制与数据分析,将数据转化为可执行的管理策略。其核心功能模块包括:
本地控制器:采用工业级 PLC 或单片机,内置作物生长模型(如番茄苗期适宜温度 20~25℃、结果期 25~28℃),当传感器数据超出阈值时,自动触发执行设备,无需人工干预,实现 “无人值守” 的基础调控。
云端管理平台:支持电脑端、手机 APP 访问,实时显示温室环境参数、设备状态、作物生长数据,以仪表盘、曲线图、指示灯等形式直观呈现。用户可自定义参数阈值,接收异常预警,预警方式包括 APP 推送、短信、邮件。
数据分析与报表:平台自动生成日 / 周 / 月报表,统计灌溉量、施肥量、设备运行时长等数据,分析环境参数与作物产量的关联(如 “温度稳定在 25~28℃时,番茄单果重提升 10%”),为优化管理方案提供依据。同时,支持多温室统一管理,适合大型农业园区的规模化运营。
二、核心功能:全流程覆盖,解决温室管理痛点
物联网温室智能化控制系统通过五大核心功能,针对性解决传统温室管理中的环境调控难、水肥浪费、病虫害防控滞后、设备运维复杂等痛点,实现精细化、高效化管理。
1.环境智能调控:打造作物 “最优生长环境”
系统根据作物生育期需求,自动调控温室温度、湿度、光照、CO₂浓度,维持环境参数稳定,避免因环境波动影响作物生长:
温度调控:当温度高于阈值,控制器开启风机、湿帘降温;低于阈值,启动热风机或卷起保温膜升温。
湿度调控:湿度过高(如 RH>85%,易引发霜霉病)时,开启排风扇、除湿机,同时减少灌溉量;湿度过低时,启动喷雾加湿设备,配合灌溉提升空气湿度。
光照与 CO₂调控:光照强度低于 1 万 lux 时,自动开启 LED 补光灯(每天补光 4~6 小时,光质可根据作物需求调整,如生菜需蓝光促进叶片生长);CO₂浓度低于 800ppm 时,开启 CO₂发生器,提升光合效率,缩短作物生长周期。
2.精准水肥管理:实现 “按需供给,节本增效”
通过水肥一体化设备与土壤传感器联动,替代传统的 “大水漫灌” 与 “盲目施肥”,减少资源浪费,提升作物品质:
智能灌溉:土壤墒情传感器监测含水量,当低于田间持水量的 60%时,控制器启动水肥一体机,根据土壤电导率调配氮磷钾比例,通过滴灌带将水肥混合液精准输送至作物根部,避免水分蒸发与肥料流失。
动态调整与用量统计:系统结合气象数据(如预报降雨时减少灌溉量)与作物生育期,动态调整灌溉周期与用量。同时,自动记录每次灌溉量、施肥量,生成成本报表。
3.病虫害智能预警与防控:早发现、早处置
系统通过环境数据分析与图像识别技术,提前预警病虫害风险,减少农药使用,保障农产品安全:
虫害预警:温室入口安装虫情测报灯,诱捕蚜虫、粉虱等害虫,图像识别模块自动计数并识别种类,当数量超过阈值,平台推送预警信息,提示农户悬挂黄板或喷施低毒农药。
病害预警:结合温湿度数据(如高湿 + 高温易引发灰霉病),系统生成病害风险指数,指数>70 时发出提醒,建议通风降湿或喷施预防性药剂。
精准施药辅助:若已发生病虫害,系统根据害虫种类、作物生育期推荐用药方案,并可联动无人机精准喷药。
4.设备智能运维:减少故障停机时间
系统实时监测温室设备运行状态,提前预警故障,降低维护成本,保障生产连续:
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电流传感器监测水泵、风机等设备的运行电流,电流异常时,立即推送故障预警,同时显示设备位置与故障原因,方便维修人员快速定位。
维护提醒与日志记录:系统根据设备使用时长,自动提醒维护,并记录维护时间、更换部件、保养内容,生成运维报表,避免设备因过度使用损坏。
远程控制与应急处理:用户可通过 APP 远程启停设备,若设备故障无法远程修复,系统自动切换备用设备,减少停产损失。
物联网温室智能化控制系统,通过感知层采集数据、传输层流转数据、应用层转化数据的架构,将复杂的温室管理转化为标准化、精准化的流程,让不同规模的种植者都能实现高效、绿色的温室种植,持续推动设施农业向 “更智能、更高效、更可持续” 的方向发展,为保障蔬菜供应、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提交
低代码云平台应用工业自动化设备
低代码云平台应用建设智慧城市
蔬菜大棚智能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双轴倾角传感器是测什么的
双轴倾角传感器:精度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