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应用设计

>

蔬菜大棚智能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蔬菜大棚智能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2025/9/18 16:03:34

传统蔬菜大棚种植中,农户多依赖 “看天、摸土、凭感觉” 管理,温度过高导致作物徒长、湿度过大引发病害、水肥不均影响产量等问题频发。随着智慧农业技术的普及,蔬菜大棚智能管理系统通过“感知 - 分析 - 决策 - 执行”的全链路智能化,将环境调控、水肥供给、病虫害预警等环节标准化、精准化,实现 “按需管理、节本增效”。根据不同生育期需求动态调整参数,让大棚种植从 “经验驱动” 转向 “数据驱动”,成为现代设施农业的核心支撑。

一、系统架构:

蔬菜大棚智能管理系统采用“感知层 - 传输层 - 应用层”三层架构,各层级协同工作,确保数据实时流转与指令精准执行,形成闭环管理体系:

1.感知层:

感知层是系统的 “神经末梢”,通过部署多类型传感器,实现对大棚内关键参数的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

环境监测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安装在大棚中部与顶部,捕捉空气温湿度变化;光照传感器监测自然光强,为补光设备提供依据;CO₂传感器实时监测气体浓度,避免光合效率不足;

土壤监测传感器:土壤墒情传感器(埋深 20~30cm)测量土壤含水量(0%~100%)与电导率(反映肥力),土壤温度传感器(-20℃~60℃,精度 ±0.2℃)监测地温,为灌溉施肥提供数据;

作物与设备监测:AI 摄像头定期拍摄作物叶片颜色、果实大小,分析生长状态;电流传感器监测卷帘机、水泵等设备运行电流,判断设备是否故障。

2.传输层:

传输层承担“数据搬运”功能,根据大棚规模与环境选择适配的传输方式,确保数据不丢失、低延迟:

短距离传输:采用LORA无线连接传感器与本地控制器,适合中小型大棚(10 亩以内),避免布线繁琐;

中长距离传输:大型连片大棚(50 亩以上)采用 LoRa 网关,搭配 4G/5G 模块将数据上传至云端平台,支持多网关组网,覆盖更广区域;

本地备份:在控制器内存储近 7 天的历史数据,若网络中断,待恢复后自动补传,确保数据连续性,避免因网络问题影响管理决策。

3.应用层:

应用层是系统的 “大脑”,通过本地控制器与云端平台实现数据可视化、智能决策与远程控制:

本地控制器:采用工业级 PLC 或单片机,内置作物生长模型,当传感器数据超出阈值时,自动触发执行设备,无需人工干预;

云端平台:支持电脑端、手机 APP 访问,实时显示大棚内温湿度、土壤墒情、设备状态等数据,生成日/周/月报表(如每周灌溉用水量、平均温度变化);用户可自定义参数阈值,接收异常预警;

远程控制:通过 APP 远程启停设备(如出差时远程开启补光灯),查看历史数据,对比不同大棚的管理效果,优化种植方案;支持多用户权限管理(如管理员、农户),分配不同操作权限。

二、核心功能:

蔬菜大棚智能管理系统通过五大核心模块,解决传统种植中的环境调控难、水肥浪费、病虫害防控滞后等痛点,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1.环境智能调控:

系统根据作物生育期需求,自动调控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CO₂浓度,打造 “最优生长环境”:

温度调控:当温度高于阈值,控制器开启风机、湿帘降温;低于阈值(如 15℃),启动热风机或卷帘机(卷起保温膜)升温;

湿度调控:湿度过高(如 RH>85%)时,开启排风扇、除湿机,同时减少灌溉量;湿度过低(如 RH<50%)时,启动喷雾加湿设备,配合灌溉提升空气湿度;

光照与 CO₂调控:光照强度低于 1 万 lux 时,自动开启 LED 补光灯(每天补光 4~6 小时);CO₂浓度低于 800ppm 时,开启 CO₂发生器,提升光合效率,促进作物生长。

2.精准水肥管理:

通过水肥一体化设备与土壤传感器联动,避免 “大水漫灌” 与 “盲目施肥”,减少资源浪费:

智能灌溉:土壤墒情传感器监测含水量,当低于田间持水量的 60%(番茄适宜值)时,控制器启动水肥一体机,根据土壤肥力数据调配氮磷钾比例,通过滴灌带将水肥混合液精准输送至作物根部;

定时与定量:支持设置灌溉周期(如番茄结果期每 3 天灌溉 1 次)与单次灌溉量(每亩 30~40m³),结合气象数据动态调整;

用量统计:自动记录每次灌溉量、施肥量,生成水肥成本报表,帮助农户优化投入。

3.病虫害远程预警与防控:

系统通过虫情监测与环境数据分析,提前预警病虫害风险,并辅助精准防控,减少农药使用:

虫害预警:虫情测报灯诱捕害虫,图像识别模块自动计数并识别种类,当数量超过阈值,平台推送预警信息,提示农户防治;

病害预警:结合温湿度数据,系统生成病害风险指数,指数>70 时发出提醒,建议通风降湿或喷施预防性药剂;

精准施药:若已发生病虫害,系统根据害虫种类、作物生育期推荐用药方案,并可联动精准喷药。

4.设备智能运维:

系统实时监测大棚设备运行状态,提前预警故障,降低维护成本:

状态监测:电流传感器监测水泵、风机、补光灯等设备的运行电流,电流异常(如水泵堵转导致电流骤升)时,立即推送故障预警(如 “水泵电流超标,请检查”);

维护提醒:根据设备使用时长(如卷帘机累计运行 1000 小时),系统自动提醒维护(如更换齿轮油、检查皮带松紧),避免设备因过度使用损坏;

远程诊断:技术人员可通过云端平台查看设备运行日志,远程判断故障原因(如风机不转可能是电机故障或线路问题),减少现场排查时间(从平均 4 小时缩短至 1 小时)。

5.生产数据追溯:

系统记录蔬菜种植全流程数据,生成可追溯档案,提升产品附加值:

农事记录:自动记录灌溉、施肥、打药、采收等时间与用量,用户可手动补充农事操作;

质量追溯:蔬菜采收后,生成唯一溯源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可查看种植基地信息、环境参数、农事记录、检测报告,增强消费信任;

数据分析:平台分析不同批次蔬菜的产量、品质与管理参数的关联,为后续种植优化提供依据。

三、应用价值:产量与收益的双重提升

提升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在产量方面,环境精准调控可使产量提高20%-50%。

资源节约:智能大棚能提高水肥利用率30%,降低人工成本50%。

提升农作物品质:智能大棚产出的果蔬品质上乘,口感清甜,深受市场青睐。

增强风险管控能力:减少病虫害损失,保障蔬菜品质稳定。

四、方案优势:适配不同规模,助力大棚高效种植

灵活适配:支持从小型散户大棚(1~5 亩)到大型连片园区(100 亩以上)的不同规模,模块可按需选择;

低成本易维护:核心传感器与控制器采用工业级设计,寿命长,故障率低;无需现场更换硬件,降低维护难度;

绿色可持续:通过节水、减肥、减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蔬菜大棚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将复杂的大棚管理转化为数据驱动的标准化流程,既解决了传统种植中“看天吃饭”的被动局面,降低对人工经验的依赖,让普通农户也能种出高品质、高产量的蔬菜。推动设施农业向 “更智能、更高效、更绿色” 的方向发展,为保障蔬菜供应、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审核编辑(
王静
)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物联网温室智能化控制系统

低代码云平台应用工业自动化设备

低代码云平台应用建设智慧城市

双轴倾角传感器是测什么的

双轴倾角传感器:精度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