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

当“薄利多销”失效,自动化企业靠什么反内卷?

当“薄利多销”失效,自动化企业靠什么反内卷?

2025/8/22 14:52:00

2025年已过大半,回顾上半年工业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内卷带来的压力依然显著。行业整体面临利润率与产能利用率双重下滑的困境。


具体来看,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率在2025年前5个月跌到了4.25%,较2024年全年的 4.63%继续下滑。与此同时,产能利用率也不容乐观,2025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降到了74.2%,较2024年的75.2%进一步走低。供大于求的情况愈发严重,截至2025年6月,PPI(生产者价格指数)连续33个月同比负增长,制造业宏观政策利好“缓释放”,中低端制造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压力。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即便是行业内的领先企业也受到了明显影响,企业利润下滑,亏损企业面进一步扩大。英威腾2025年一季度营收8.40亿元,同比下降11.47%;净利润3473.75万元,同比下降26.44%,短期业绩承受着较大压力。主要原因是行业需求出现波动,导致其工业自动化和新能源汽车电控业务下滑较为明显。禾川科技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2.3亿元,同比上升11.77%,但归母净利润为-2693.91万元,同比下降79.48%,扣非净利润为-4214.22万元,同比下降182.96%。公司利润亏损幅度扩大,主要原因包括毛利率下降、资产减值增加等。


1 只要卷不死,就往死里卷


当行业整体陷入利润率下滑、需求疲软的困局,企业的竞争策略便不得已的走向了“内卷”。大量的企业试图通过薄利多销“做大”规模,看似是在践行成本领先的策略,实则是因为产品同质化严重,将成本竞争简化为价格层面的厮杀。


赫尔曼·西蒙《定价制胜》一书中也曾提到价格战的巨大危害,销量降低20%会影响利润15%,而降价10%则会导致利润下降50%。价格对利润的影响是10倍数的关系,成本对利润的影响是6倍数的关系,销量对利润的影响是4倍数的关系。由此可见,价格变动对利润的影响远大于销量或成本的变化,盲目降价极易损害企业盈利,加剧行业内卷。


然而,在同质化的“红海”中,企业别无选择。以工业自动化中低端PLC市场为例,大量国内产品功能性能趋同,为争夺份额,只能不断压低价格,陷入恶性循环。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甚至会拖欠上游的款项、压低供应商的价格,严重破坏整个产业链的稳定和产业生态的环境。比如说,偷工减料、造假、售假、不合规的无序竞争,所谓“只要卷不死,就往死里卷”。


新兴应用领域如光伏、锂电池等,由于市场前景广阔,吸引了大量企业短时间内集中进入,如同“羊群效应”,导致这些领域短期内产能迅速扩张,远超市场实际需求。当市场无法消化过剩产能时,企业只能通过降价来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加剧了内卷程度。


2 反“内卷”该出手时就出手


卷了这么久,为什么突然开始反内卷?根本原因在于卷的模式维持不下去了。利润下滑、创新停滞已危及产业良性发展。自上而下的反内卷行动因此形成合力,旨在打破低水平竞争僵局。


国家层面,自202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以来,已形成多层次、跨领域的反内卷政策框架。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纳入重点工作,市场监管总局推出10项整治措施,涵盖法律完善、信用惩戒等维度;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针对低于成本销售行为设定5万- 200万元罚款,直接打击自动化设备领域的低价倾销;《价格法修正草案》则从价格形成机制层面规范市场行为 。


面对“内卷”带来的负面影响,多个行业积极响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规范市场竞争,缓解行业压力。


汽车行业,5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文反对“价格战”,6月主流车企统一供应商付款账期,多部门召开会议规范竞争。

光伏行业,7月工信部召开座谈会,头部企业集体减产30%以缓解“内卷”。

钢铁行业,1月工信部发布规范条件,6月行业协会倡议抵制“内卷式”竞争。

食品外卖行业,5月相关协会发倡议,7月市场监管总局约谈平台企业。


此外,水泥、基建、有色金属、医药等行业也通过发布意见、倡议书、召开座谈会、优化规则等方式推进反“内卷”工作。


工控网认为,本轮的反“内卷”是周期更长的“渐进式”推进,与2015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多方面差异。在目标行业上,前者涵盖传统行业和以私企为主的新兴行业,后者则以国有企业为核心的传统行业为主;在政策方式上,前者由行业协会主导、企业自觉遵守形成自律机制,后者则是政府主导、通过财政政策引领市场调整。


从目前成效来看,政策的引导作用已初步显现。部分过剩产能得到逐步清理,市场竞争秩序有所改善。一些行业的价格战态势得到遏制。不过,政策落地与行业调整是一个长期过程,短期内企业仍需承受市场出清带来的阵痛。


值得关注的是,工业自动化领域已有企业呈现出向好迹象。比如新时达与埃斯顿相继发布的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两家公司均预计2025年1-6月实现扭亏。其中,新时达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5万至230万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08.27%至112.27%,而其今年一季度净利润仍为- 809.78万元,半年报业绩预告清晰展现出好转趋势;埃斯顿同样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至1500万元,同比增长100.00%至 120.43%,盈利能力逐步修复。


不过也需要注意的是,反内卷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行业洗牌,中小企业首当其冲面临整合压力。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大量中小厂商长期依赖低价策略生存,缺乏核心技术与资金储备,在反内卷政策收紧、价格战受限的背景下,其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


3 跳出价格陷阱,不做“卷心菜”


对于工业自动化行业的企业而言,内卷带来的生存压力沉重。同时,原材料价格波动、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也加剧了企业经营难度。为摆脱困境,企业积极尝试各种破局策略。一方面,加强内部管理,优化成本结构。通过精益生产、数字化管理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


比如台达并未陷入价格战漩涡,而是围绕“从1到N+”的战略发布了多款新品,覆盖控制、驱动、感知、人机协作等多个环节,不仅实现产品线横向拓展,更纵深整合了产业价值链,以核心技术切入实际应用场景。


在市场拓展方面,出海成为众多企业的选择。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以及全球新兴市场对工业自动化需求的增长,国内企业纷纷布局海外市场。


例如,中国最早一批出海自动化企业之一的汇川,采取“行业线出海” 与 “借船出海”双策略。一方面依托国内服务跨国企业的经验,将定制化解决方案复制至海外;另一方面借助中国 OEM 设备厂商在越建厂及出口机会出海。2024 年,公司海外业务总收入约20亿元,同比增长17%,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约6%。


此外,机器人领域的代表企业,新松机器人也在俄罗斯、印度等国家设立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凭借性价比优势与本地化服务,逐步打开当地市场。


但出海并非坦途,企业面临着文化差异、政策法规不同、市场竞争激烈等诸多挑战,需要在本地化运营、品牌建设等方面持续投入。


工业自动化行业的反内卷之路仍在继续。政策引导产能出清,但破局的核心动能在于企业自身的转型。摒弃低水平价格战,构建细分护城河,才能在阵痛中完成转型。

审核编辑(
唐楠
)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ZEISS INSPECT应用程序,解锁工业测量的无限可能(一)

七步破局车身质控难点!蔡司发布三维光学应用手册,拆解汽车质检核心应用场景,速领!

品英Pickering 助力用户在未来汽车测试中处于领先地位

天硕工业级固态硬盘的数据冗余机制解析

AUCOTEC 公司成立40周年 | 从软件先驱到数字神经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