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应用设计

>

防雷检测不同行业的综合应用解决方案

防雷检测不同行业的综合应用解决方案

2025/9/18 15:53:16

一、防雷检测一般多久做一次?

我国关于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检测频次,在不同类型建筑或场所,以及不同危险等级情形下已经有较为明确的规范。

根据《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 21431-2023)及其前身标准 GB/T 21431-2015 等,对于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即防雷要求最高者,例如爆炸危险环境场所、火灾危险场所、大型公共聚集场所等)要求每6个月定期检测一次。

对于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检测周期一般为每 12 个月一次。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中的防雷装置,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 分阶段/隐蔽工程阶段检测,以及竣工验收前的验收检测。

若建筑物所在场所有特殊风险(如爆炸/严重火灾危险环境),则半年或更短周期检测。

二、不同行业领域中的防雷检测如何开展

不同类型的建筑与行业因风险等级、建筑形态、使用性质、设备敏感度不同,其防雷检测重点与频次也会有区别:

爆炸危险环境/化工厂/易燃易爆场所:一旦雷击或电涌引发爆炸或火灾后果严重,一级防雷等级、接闪器位置与材质、电气间隙、SPD的I_imp (冲击电流)、Up(电压保护水平)、接地电阻、过渡电阻等 每半年检测一次以上;新安装/改造后验收检测必不可少。

公共建筑 /大型商场 /剧院 /机场 /车站等聚集场所:人员密集、财物高值、建筑体量大,外部防雷设施(接闪器、引下线)、保护半径/网格/防侧击、SPD 多级保护、内部等电位连接,年度检测定期;有特殊活动或改造后应附加检测。

高层建筑 /超高层结构:雷流路径长,侧击风险大,引下线长度与布置难度高 引下线数量和间距、引下线与结构金属物连接处的过渡电阻、焊接质量、防腐蚀情况、抗机械应力(固定支架等),年检或半年检视取决于高度、用途;施工阶段严格分段检测。

电子机房 /数据中心 /通信基站等敏感电器设备集中场所:电磁脉冲、电涌对电子设备影响严重,SPD 的类别(I/II/III/IV类)、连接线长度、线路布局、屏蔽与等电位连接、信号线保护、电涌后标准 Restore 性能等,年度检测或更频繁;首次投入使用时严格验收测试;发生雷电事件后应立即复测。

工业厂房 /农村民居 /普通办公等:风险较低但也不可忽视,基本防雷设施(外部接闪、引下线、接地体)、电涌保护器、等电位连接、外露金属物状况,通常一年一次;若检测中发现问题应增加频次或加强维护。

三、甲级防雷检测单位:资质与集体施工检测流程

“甲级防雷检测单位”是我国气象主管机关对防雷检测行为进行资质审核中等级较高的一类。要想承担较高复杂度或重要性/高风险等级建筑物防雷检测(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建筑物),必须具备甲级资质。以下是甲级单位包括的条件,集体施工(检测)流程,以及关键参数标准。

一、甲级防雷检测单位的资质条件

根据《中国气象局令(第31号)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管理办法》及相关地方细则,甲级单位应当满足:

法人资格:独立法人,有稳定的经营场所。

人员要求:

技术负责人须具备高级技术职称,从事防雷装置检测工作不少于5年。

至少有若干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术职称不少于 2 人,中级技术职称不少于 6 人等。

技术设备与检测能力:

拥有满足标准要求的专用检测仪器/设备,并且这些设备须经法定计量检定或校准,且在有效期内。

在过去若干年中(例如三年内)完成一定规模的检测项目数量,具有良好的检测质量与信誉。

管理制度:

有明确的质量管理体系、档案管理、安全管理制度。

检测人员要取得防雷装置检测资格证;检测单位不得与设计/施工/产品制造/销售单位存在利害关系,以保证公正性。

资质证书有效性:

防雷装置检测资质证书分甲级和乙级,有效期一般为 5 年。到期前需申请延续,并提交年度报告等。

四、甲级单位进行检测施工(验收)的一般流程

下面是甲级单位在防雷装置建设(施工阶段)与投入使用后的检测(验收 + 定期检测)全过程的典型流程:

准备阶段

审查设计图纸与规范标准(如 GB‐50057-2010,GB/T 21431-2023)中的防雷分类、保护等级要求、接闪器、引下线、接地体、SPD 类型与布置等。

制定检测方案,包括:检测项目清单、分阶段检测节点(隐蔽工程前、接闪器/引下线敷设阶段、接地体完成阶段等)、用什么仪器、测试环境要求、安全措施、人员安排。

安全 & 技术交底,包括施工现场、使用材料的规格/验收样本、测量方法、环境温度/湿度/土壤条件等影响因素。

施工阶段检测/分阶段验收

隐蔽工程阶段:在引下线、钢筋网、暗敷接闪器等被覆盖/封闭之前检查其位置、连接、材料规格、布线路径与固定支架情况。

外部防雷装置完成后但未投入使用前的验收检测:包括接闪器/接闪网/接闪带的金属材质、截面、网格尺寸或网格法/滚球法保护(保护范围)布置、接闪器与被保护物之间的净间距;引下线的数量与间距、与结构金属物的连接;接地装置类型与布局;SPD 安装位置与参数;等电位连接等。

竣工验收检测

在建筑物投入使用前,由甲级检测单位出具验收检测报告。验收内容至少包括标准中规定的所有项目(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防雷等电位/SPD/屏蔽/间隔距离/防侧击措施等)。

实测关键电气参数:接地电阻、引下线与接闪器/接地体之间过渡电阻、SPD 的压敏电压(Uc, Up),泄漏电流(Ile),网格法或滚球法所测保护范围、等电位连接处过渡电阻值(常规标准中不超过 0.2 Ω)等。

投入使用后的定期检测

按标准规定周期(第一类建筑每 6 个月,第二/第三类每年)进行。除参照验收检测项目外,还包括对前次检测中发现的问题整改情况复查。

检查外露金属部件的腐蚀情况;焊接/机械连接固定状态;SPD 的实际性能(非仅外观)如 Up、I_imp、泄漏电流等。

若有雷击、电涌事件或建筑物改造(如增加金属附属物、改装屋面、增加高处构筑物等),应做专项检测。

检测报告与整改

甲级检测单位出具正式检测报告+整改意见书。报告包括检测项目、实测数据、判定依据、问题列表及建议整改措施。

整改期限通常在一个月内完成(在有危险或影响使用安全情况时,可缩短);整改后重新检测确认问题已解决。标准中如果防雷装置检测不合格,应在一个月内整改并复检。

档案与持续监督

维护隐蔽工程资料、施工记录、验收报告、定期检测报告、维修记录等档案。

检测单位要在资质年度报告中提交检测项目数、合格率、执行标准情况等;气象主管机构对甲级单位也会有质量抽查考核。

五、防雷检测关键参数标准(GB/T 21431-2023 中“集体施工检测”的典型参数规范)

以下为标准中较为核心、经常被检测且对安全可靠性影响较大的参数与标准值/限值,适用于甲级检测单位验收/定期检测中需严格遵守的:

接闪器网格 /滚球法保护面积:GB/T 21431-2023 中接闪器部分 5.5.1.8 网格尺寸/滚球半径,第一类建筑:网格 ≤ 5×5 m 或 6×4 m;第二类/第三类对应网格可放宽/视高度或雷击率调整。滚球法中保护区域的滚球半径最高通常为 30 m。

引下线间距: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间距 ≤ 12 m;第二类通常 ≤ 18 m;第三类 ≤ 25 m 等视情况。

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及过渡电阻:多处有关接地装置导体连接/过渡电阻标准,等电位连接处及引下线与接地体之间的过渡电阻不应大于 0.2Ω;接地体本身的接地电阻应满足设计/规范要求(比如对于某些敏感系统,设计电阻 ≤ 10 Ω 或更严格)

SPD(电涌保护器)参数:GB/T 21431-2023,各类 SPD 应符合其类别(Ⅰ类试验、Ⅱ类、Ⅲ类 etc)要求:衝击放电电流 I_imp,电压保护水平 Up,不大于某值;连接导体截面面积(如 SPD 接地端线、连接线)有最低要求(铜线 ≥6 mm² 等); 压敏电压 VV 与最大持续工作电压 Uc 的对应关系表;泄漏电流 Ile 不超过生产厂标称值或规范限值(例如单片 MOV 型 SPD 的 Ile ≤20 µA 等) 。

防侧击措施与间隔距离:引下线与其他结构金属物、电气线路之间的间隔距离;接闪器与被保护物及外部金属管道等之间的净距,比如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中,接闪器与被保护物/管道/通气管等的净距遵守 GB 50057 中相关款;引下线与可燃材料墙体保温层间距应 > 0.1 m;引下线与电气线路平行敷设的最小距离通常不小于 1.0 m,交叉敷设不小于 0.3 m。

审核编辑(
王静
)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电气系统多级浪涌保护器选型与部署解决方案

低压浪涌保护器:搭配后备保护器的方案

智能防雷和防漏电在线监测系统综合方案

RJ11信号防雷浪涌保护器应用部署方案

雷击计数器的种类和综合选型部署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