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用水效率是关键
——— ——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节水篇
2005/1/20 11:33:00
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战略性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社会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已经成为未来20年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经济继续高速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然而,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对节水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清醒的认识,没有将节水工作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有的城市不顾自身的水资源条件,盲目发展高耗水、高污染项目。一些缺水的城市也热衷于建设大草坪、水景观。有的地方甚至错误地认为推进节水会影响投资环境,把低水价作为招揽外商投资的优惠条件之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方位加强节水工作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高耗水高污染项目侵蚀生存之本
继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矛盾之后,水质性缺水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杀手。全国已经有部分地区开始重视对高耗水行业进行控制。
近日山西省人大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决定》,针对山西水资源日趋紧缺及破坏严重的现状,抑制高耗能(材)、水项目的盲目发展。要加大节约用水工作的立法与执法监督工作力度,加强节约用水工作的专项检查,定期组织对严重缺水,特别是煤炭、电力、钢铁、化工、建材、造纸、等高耗水行业或者企业的监督检查。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了投资北京工业的评价体系,新建项目必须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上符合标准方能立项。北京在未来发展中将不鼓励高耗水、高耗能以及高污染的行业。
可我们也看到了大量令人痛心和担心的水环境急剧恶化情况:河湖水系丰富的城市因为水污染成为缺水城市;大量珍贵饮用淡水被简单地用于工业、洗车;被污染的水直接排入城乡水系;城乡居民因为饮用被污染过的水而影响健康。据尚不算污染严重的云南省统计,全省67条主要河流9602公里的监测评价结果,水质超过Ⅳ类标准的河长占总评价河段长的三分之一;九大高原湖泊中,滇池、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水质均超过Ⅳ类标准,甚至为劣V类水,洱海已出现开始向Ⅳ类水恶化的迹象。
新水源开发难解水资源短缺
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经济发展稍强的地方开始寻求新的水源。
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的是跨流域调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得到了长足发展。江苏省修建了江都江水北调工程,广东修建了东深引水工程,河北与天津修建了引滦工程,山东修建了引黄济青工程,甘肃修建引大入秦工程,目前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着的南水北调等,这些工程都成为当地农业、工业、城市和人民生活的命脉。
专家指出,跨流域调水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的问题。如果跨流域调水工程范围内有许多污染源,不采取措施就会调来被污染的水。在水量调出区的下游及河口地区,因下游流量减少,会引起河口咸水倒灌,水质恶化,破坏下游及河口区的生态环境,甚至可能因调水引发疾病,像疟疾、脑炎、血吸虫病等。在水量上,一方面,调水会减少被调地区的流水量,当超过一定数量,会影响这些河所在流域的用水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调水也刺激调入地区不断增加耗水量,因而需要不断增加调水量。值得特别重视的是,调水工程的距离越长、规模越大,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就越加复杂化、综合化。
因为地上缺水,人们对地下水寄予更多的希望。然而就在各种现代化手段被用来开采地下水时,超采地下水所导致的多种人为灾害同时产生。所谓超采地下水是指地下水开采量长期超过地下水的补给量,地下水位进入非稳定性恶性下降的情况,它会引起一系列灾害性后果。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我国北京、上海、天津等许多大、中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国土资源部2003年公布的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显示,目前全国形成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已有100多个,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已形成跨冀、京、津、鲁的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有近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全国总计有46个城市因为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而发生地面沉降。
在介绍我国地下水超采严峻形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宗祜说,最近20年来,全国地下水开采量平均以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地下水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已从1980年的14.0%增长到2000年的19.8%。华北、西北城市利用地下水比例分别高达72%和66%。目前,河北、北京、天津属超量开采,山东、河南、山西、辽宁、陕西等省超过50%。北方地区除青海、新疆外,其它省、区、市开采程度均超过30%。我国水资源调蓄迫切需要从以地表调蓄为主向地表、地下联合调蓄战略转变,实现采补平衡、合理调控、保护水质、优质优用、地表水与地下水统筹兼顾,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
此外,还有一些沿海发达地区正在进行着海水利用等新水源的开发工作。但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仍将是今后城乡发展中的重要工作。
节水工作潜力巨大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水资源状况属于“中度短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管理问题,缺乏对全面节水的管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水法》把节约用水放在突出位置,确定了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总目标。所以,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关键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有的专家甚至称节水为一场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革命”。
除了意义重大,我国节水的潜力也非常巨大。清华大学的钱易院士认为,目前我国工业企业万元产值取水量为156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63%,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平均水平。而多数发达国家目前已达到90%。我国的水资源利用十分粗放,用水效率不高,每万元GDP取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
在实践中,自1996年建设部、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计委发布《关于印发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的通知》以来,各地大力开展城市节约用水工作,努力创建节水型城市,不断提高城市用水效率,使全国城市节约用水量从1996年的23.5亿立方米增加到2002年的37.2亿立方米。2002年北京、济南等十城市被命名为全国第一批“节水型城市”,起到了很好地示范带动作用。
上海是全国第一批“节水型城市”之一。上海市水务局局长张嘉毅说,上海万元工业增加值的取水量已经降低到44.6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3%。目前上海城市综合用水量每天每人平均是350升至500升,而全国的平均水平约为150升。
节水与再生利用缺乏集约型发展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专家宋序彤认为,城乡发展中,应该利用水资源可自然循环和人工再生的特点,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城市水环境质量,逐步使城市水资源得到保护、开发和利用。
从1990年到2003年,我国城市供水排水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排水管道增加了2.2倍,城市污水处理厂由80座增加到612座。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污水厂利用率不高、污水再生利用率低,对节水与污水处理集约型发展重视不够等问题。
有专家指出,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是要坚持“节水减污”优先原则,改变过去落后的生产方式,以挖潜配套改造提高效益为主,不仅降低供水成本,而且减少污水排放。加强水污染防治,废污水排放必须达标排放,减少水污染,提高废污水的处理回用率。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和水的安全度,提高水利科技成果的贡献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单位水量的生产能力。积极研究劣质水、微咸水和海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构筑节水治污为先的水资源不断循环更新自我增值的可持续利用的良性循环和运行体系。
(摘自:中国水网)
(摘自:中国水网)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智光节能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瀛海建材余热发电机组首次启动成功
智光电气台州电厂给水泵系统节能改造项目成功投运
智光节能荣登2014年度全国节能服务公司百强榜第五位
索引程序编程凸轮表
奥越信300系列PLC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