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

制造业信息化的目的与意义

制造业信息化的目的与意义

2012/5/8 16:40:47

       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是落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任务;是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整合科技资源、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制造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结合应用,推进设计制造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促进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变革,带动产品设计和制造模式的创新、企业管理和经营模式的创新以及企业间协作模式的创新,是新时期我国制造业适应全球竞争环境、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提升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纲要》将制造业信息化列为制造业发展的三大方向之一,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全面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并将“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列为优先主题。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已成为我国依靠科技进步走制造强国之路的重要任务。


       制造业信息化是国际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在全球范围配置制造资源、形成制造业优势产业链和区域产业集群、抢占世界市场是各国制造业发展的首选战略,世界制造业正朝着全球化、集群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


       制造业信息化是支撑制造业自主创新、实现国际化协作和资源配置、促进制造业优势产业链和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手段,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发达国家提出的跨世纪研究计划均将实现制造业信息化作为重要任务,其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表现为集成化、协同化和服务化。


    (1)集成化。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正在从重点支持产品设计制造向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从进行企业内业务集成向跨地区、跨企业、跨国界的全球业务集成拓展。


    (2)协同化。国际化的协作和资源配置需要实现制造业产业的协同和企业的协同,大型跨国公司广泛应用数字化综合能力平台,实现信息化集成应用、协同工作和资源的全球配置,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优势资源、降低成本,在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3)服务化。以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采用一对多的服务方式,提供制造业信息化的应用服务,支持企业的业务过程、实现企业间的信息和业务集成。


       制造业信息化是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应对全球化竞争的迫切需要。2005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对分布在全国27省市、覆盖制造业主要行业/门类的2968家企业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需求进行了调研,统计分析表明,企业对以三维CAD、PDM为代表的数字化设计技术、以ERP为代表的数字化管理技术需求广泛。


    (1)企业资源和业务的集成对信息化提出了迫切需求。我国制造企业已有信息化单元技术应用的良好基础,随着企业业务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企业对实现产品开发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消除信息孤岛以及重用既有资源提出了迫切需求。其中,围绕主导产品开发,企业提出了以“甩图纸”为标志的三维建模、分析仿真、工艺规划、数控加工以及质量控制等信息流程的集成需求;围绕企业生产、销售、成本和采购等主业务流程,企业提出了以“甩帐表”为标志、以信息化支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及经营管理业务流程的集成应用需求;围绕信息系统的升级,提出了既有资源的重用和集成的需求。


    (2)企业间业务协同对信息化提出了迫切需求。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和国内竞争中,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业务协作越来越密切,对以信息化支撑的业务协作体系提出了迫切需求。而现有信息系统无法满足企业间业务协同的需求。一方面,企业与其合作伙伴和协作企业的信息系统不能很好地接轨,无法有效的支持企业间的设计协同和管理协同。另一方面,没有建立起支持企业群体业务协作的产业和区域信息化协作体系,没能实现对供应管理、销售管理和服务协同等跨企业主业务流程的有效支持,以降低产业链协作成本和资源配置成本。


    (3)企业产品和管理的创新对信息化提出了迫切需求。对产品创新开发和企业创新管理的需求,使企业已不再满足于支持几何设计和简单信息管理的系统,企业期望信息化能支持产品优化设计和智能设计,能支持企业业务流程的创新管理。围绕产品开发,企业提出了三维建模与分析仿真相结合,实现产品功能设计、性能优化、学科协同设计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需求;围绕企业管理,企业提出了信息集成与决策智能化相结合,实现从信息统计向集数据挖掘、分析、诊断、知识管理和业务集成管理方向发展。企业提出了制造业信息化更高的技术需求。


    (4)全球制造格局深刻变革,各类企业对制造业信息化呈现不同需求。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化,使企业需要突破“车间-企业-社会-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与协作,对信息化提出了迫切需求。


    1)大型集团企业需要掌握核心资源和技术,加强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品牌,构建跨国产业链,参与全球竞争。以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发电设备、高速列车、加工装备、家电、纺织机械等为代表的大型集团企业在设计、制造、管理等单元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其重点产品研制已实现了部件级的数字化设计制造,大部分企业实现了设计和制造信息的初步集成。在全球化制造的环境下,如何充分利用所拥有的核心资源和技术,开展全球范围内的业务分工与合作,提高核心资源的利用率,已经成为大型集团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大型集团企业面临着众多的重大产品研制任务,迫切需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协同研制能力和规模管理效率,整合全球优势资源,实现跨企业、跨行业、跨国界的企业间业务协同。


    2)骨干企业是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需要锤炼专业素质,提升核心能力。我国的大中型骨干制造企业普遍具有CAx应用和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实现了设计和管理的数字化。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高专业化的设计、制造能力,使其成为全球制造网络体系中具备竞争优势的资源,是我国大中型骨干制造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利用产品数字化建模、工程分析、工艺设计、制造执行和企业资源计划等信息系统,通过集成创新改变产品设计方式、数据管理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促进业务流程整合与优化,提高设计制造效率,实现生产和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已经基本完成内部数字化设计、制造、经营管理综合集成的企业,需要面向供应链和企业间设计、制造、经营管理的业务优化需求,以信息化实现协作方式与经营方式的转变。


    3)中小企业需要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为产业链提供配套服务,壮大力量。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吸纳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和就业扩大的生力军。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缺乏、资金短缺,信息化水平低下。如何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是我国面临的巨大问题。但中小企业的业务范围广泛、发展模式各异,无法用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方法、统一的系统来解决其复杂多变的信息化问题。制造业产业链的群体性协作和区域企业集群式发展是当今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带动着广大中小企业群的发展。在制造业产业链中,企业间协作需求迫切,协作业务明确,但存在着协作企业间信息流和业务流程的阻断;在区域性中小企业集群中,企业对信息技术和信息化产品的需求具有很强的共性。公共服务平台由于其具备的独特的资源优势、效率优势和成本优势,被公认是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手段,而制造业产业链的群体性协作和区域企业的集群式发展也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公共服务平台需求迫切。


    我国信息化水平离支撑制造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


    (1)信息化技术水平离支撑制造业国际化竞争的需求还有距离。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尚不能有效支撑制造业参与国际化竞争、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取得有利地位。


    (2)集成应用水平制约着企业业务能力的提升。我国企业信息化应用主要停留在单元技术的应用或集成技术的初级应用,信息化孤岛现象严重,离设计制造全面集成和经营管理一体化还有较大的差距。


    (3)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尚处在初创发展阶段。我国公共服务平台还没能支撑广大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成功模式不多。需要进一步培育、壮大和支持面向制造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化的服务能力。


    (4)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研发与产业化遇到巨大的挑战。我国软件产品受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挑战,发展道路艰难坎坷;产品开发水平仍停留在单项技术软件产品或工具集的开发上,产品稳定性差,尚不具备集成平台与综合系统的开发能力。


    (5)中介机构技术服务能力不强。我国相当一部分中介服务机构仅能提供人员培训、软硬件推介、网站内容发布等初级服务,缺乏系统集成商。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对国家发展具有战略性、标志性的重大系统工程。“十一五”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机遇期,是制造业升级、跨越的关键阶段。“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战略的实现,有利于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有利于提升制造业企业竞争能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势在必行。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智光节能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瀛海建材余热发电机组首次启动成功

智光电气台州电厂给水泵系统节能改造项目成功投运

智光节能荣登2014年度全国节能服务公司百强榜第五位

索引程序编程凸轮表

奥越信300系列PLC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