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

装备制造业:海外收购成获取高端技术“捷径”?

装备制造业:海外收购成获取高端技术“捷径”?

2012/10/24 10:53:11

       9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撤销了三一集团的关联公司——罗尔斯公司收购美国俄勒冈州北部的四个风力发电场项目。尽管,这只是中国企业在实施海外并购过程所遭遇挫折中的一例,但近年来,随着成百上千中国公司在海外设立分部,中国投资在国际范围内的收购活动日趋活跃。有外媒评论认为:未来十年,中国投资将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
 
       对技术、市场、品牌的综合“饥渴”,无疑为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强大动力。但是,高端能力真的是可以靠金钱“买”来的吗?企业为走向高端而采取的自主行为,即使它已形成了一种集体行动的趋向,但真的就能够替代整个体系在推进产业发展方式转型方面的策略缺失吗?
 
金融危机为海外并购提供难得机遇
 
       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随后发酵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历时五年了。全球经济在这双重危机的打压下持续低迷,至今仍是欲振乏力。尽管,各国政府为摆脱困境,不断推出各式各样的经济刺激计划,但遭受重创的全球经济,看起来还需要更长的恢复调养才可能重新“站起来”。有外电评论认为,全球经济也许还将经历3~5年的“黑暗记忆”。
 
       应该说,金融危机对欧美实体经济,特别是那些宝贵的装备制造资源的冲击,对急切希望“走出去”购买各种有效资源的中国装备制造企业而言,无疑提供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
 
       2012年1月31日,三一重工宣布收购德国混凝土机械公司普茨迈斯特(大象)100%股权。其中,三一德国出资3.24亿欧元,占股90%,中信产业基金出资3600万欧元,占股10%。而促成双方在半个月内火速完成并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融危机使普茨迈斯特遭受重创。
 
       创立于1958年的“大象”,自1986年世界上最长的62米臂架泵车交付使用以来,已在全球混凝土泵销售冠军的宝座上占据20多年,其在中国的占有率曾高达60%以上。“大象”2000年收入仅4亿欧元,但自2003年开始,公司伴随全球经济增长而进入高成长期,2006年销售收入翻倍,2007年达到历史高点10亿欧元。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受危机影响和中国竞争对手的挤压,公司销售和盈利开始下滑。
 
       2008年收入4.5亿欧元并出现50年来第一次亏损,之后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公司业务回升缓慢,2011年收入约5.6亿欧元,仅为历史最高值的57%,净利润也只有最高点的10%。为此,“大象”不得不考虑出售股权。
 
       2012年6月26日,四川波鸿集团以1.95亿美元,成功收购了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威斯卡特工业公司(WescastIndustriesInc)100%股权。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铸造巨头,威斯卡特公司已有110年历史,在多伦多上市。而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该公司净利润从上年同期的831万美元下降到140万美元;到了2011年第二季度,威斯卡特的业绩更是出现了123万美元的亏损;2011年第三季度不仅营收下降到6745万美元,而且亏损扩大到700万美元。整个2011年,威斯卡特净利润只是-450万美元,而2010年净利润却高达1875万美元。在这种情形下,寻找适合的收购对象也是无奈之举。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12年8月31日,潍柴动力发布公告称,以7.38亿欧元收购德国凯傲集团25%的股权和下属林德液压70%的股权。而2006年,KKR集团与高盛以40亿欧元的价格买下凯傲集团时,仅凯傲集团25%的股权就价值10亿欧元。这颇有些“清仓处理”的收购价格背后,显现出德国凯傲集团资不抵债的窘境。凯傲集团财报显示,该集团净资产截至2011年为-4.88亿欧元,截至2012年上半年已为-5.32亿欧元。2011年度净利润为-9292.6万欧元。而这些难道不是拜金融危机所赐。
 
海外收购成获取高端技术“捷径”
 
       事实上,尽管中国装备制造业已贵为全球最为庞大的生产体系之一,但这并不能改变其长期停滞于产业中低端的现实。而习惯采用外延式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以提供大量廉价产品占有中低端市场的增长方式,尽管日益低效,但在现有的生态机理与制度环境下是无力自行改变的。

 

      而金融危机对这种惯有的发展方式所造成的冲击,使中国经济持续低迷。汇丰银行2012年9月29日公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为47.9,虽比上月的47.6略有回升,但仍连续11个月萎缩。汇丰相关人士说,由于全球经济仍在金融危机中艰难前行,新出口订单以2009年3月以来最快的速度下降。这表明,外部市场疲软的局面未有改观。而与之相比,内需的转暖有可能将付出更大代价。包括近期各级政府部门推出的大规模投资预案。
 
       在这种背景下,对于企业而言,实施转型几乎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必选题。
 
       但长期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产业领域的生态环境,未能形成一种有机提升技术能力的内在循环系统。由于基础性研究、共性技术研究的薄弱,在激励创新、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等制度建设方面未能与时俱进,使产业技术升级不断遭遇各种“瓶颈”因素制约。因此,产业中强势企业出于对技术、市场、环境等多种需求而“走出去”,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2012年6月,天顺风能全资子公司———天顺欧洲公司拟出资1518万欧元,收购Vestas和VestasBlades位于丹麦Varde的风塔生产工厂全部经营性资产。天顺风能有关人士指出,资产收购有利于提升公司风塔产品的研发设计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尤其是海上风塔产品的研发设计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有利于公司在欧洲快速形成包括海上风塔在内的风塔产品规模化生产能力,加大在欧洲的市场开拓力度。
 
       2011年5月,徐工机械收购了德国和荷兰两家液压件生产企业。徐工机械一位高层透露,公司计划在德国投资研发中心,而这两家液压公司将成为研发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海外媒体报道,当全球最大的机床机械制造商MAG集团,计划出售其在欧洲业务的消息传出后,有四家对德国工业技术抱有浓厚兴趣的中国企业先后加入了收购行列。
 
       而在潍柴收购凯傲一案中,潍柴掌门人谭旭光就表示,尽管7.38亿欧元大部分是用于购买凯傲集团股权,但控股林德液压公司对于潍柴动力更为重要。而林德液压是凯傲集团旗下林德物料搬运公司的液压业务部门,主要从事液压泵、液压马达、液压阀门、齿轮等产品的开发、制造、生产、销售市场开发和服务。那么,收购要义也不言自明了。
 
企业行为难掩产业体系的无策
 
       事实上,中国企业实施海外收购后的企业融合及对资源有效利用等问题,是评论界普遍关心的。而当技术来源无力自给,外部技术转让又遇到重重阻力时,以获取技术资源为诉求的收购行动都值得肯定。毕竟,它首先是一种商业行为,而且是中国企业获得技术来源的不多的途径之一。
 
       应该指出,中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所取得的技术资源,要完成转化吸收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弄懂函数之前,有许多更初级的相关知识需要补齐,但即使取得了技术层面的突破性进展,那也无法替代产业体系本应发挥的技术内生功能。原因大致有下列几点:
 
       第一,尽管目前有能力实施海外并购的基本上是体量较大、在各自所涉及产业领域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但仅仅属于专业性的公司,无法影响到整个装备制造产业领域。事实上,在装备制造领域实施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在国内尚无真正成功的先例。因此,即使在局部完成实质性突破,也难以惠及整个产业。
 
       第二,企业个体的成功并不意味着能对整个行业进行技术外溢。通常情况下,在竞争的环境下,企业将更强调技术的专属性以及对技术的保护。
 
       第三,从全球的跨国公司情况看,当跨国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与本国的相关性将不断弱化,如何维护自身的商业化利益才是其最为关心的,被任意剥夺利益将会遇到想像中的抵抗。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的行为无法替代体系的作用,而体系发挥作用的前提需要系统的机制优化设计与执行力。这是现代社会中,制造产业可以强大的先决条件。海外收购无疑将带给相关的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宝贵的资源,但如果以走向高端已经成为一种集体诉求的话,那么,产业内在的变革则是必须的。

 

投诉建议

提交

查看更多评论
其他资讯

查看更多

智光节能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瀛海建材余热发电机组首次启动成功

智光电气台州电厂给水泵系统节能改造项目成功投运

智光节能荣登2014年度全国节能服务公司百强榜第五位

索引程序编程凸轮表

奥越信300系列PLC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