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摘要和解读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正文。文章叙述了国内当前的制造业现状以及结合当前国际环境提出了中国制造业未来5年和10年的发展规划。
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并非制造强国,目前正面临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和低端产业向东南亚等国转移的双重挤压的严峻挑战。对此提出中国制造业要由大变强转变。并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创新驱动
质量为先
绿色发展
结构优化
人才为本
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自主发展,开放合作。
战略目标:
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2020年和2025年制造业主要指标:
战略任务和重点:
(一)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三)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五)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六)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七)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八)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战略支撑与保障: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二)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三)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四)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五)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六)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
(七)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
(八)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重点解读①
一些字眼在《中国制造2025》(以下简称2025)中频繁出现,侧面指出了中国由大变强所需的关键因素.在《2025》文中率先指出由于中国人口红利的减少,已不可能去和东南亚等人力成本低廉的国家争夺低端粗放型制造业市场。向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制造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同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所以智能和质量,信息三字成为文中被提及最多的词汇。“气十条”,“水十条”,以及《2025》都重点提及了绿色环保问题。说明国家决心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重点解读②
如下图所示(来源中国工控网),正是我国出口产品召回率如此之高,核心技术如此欠缺使得我国难以摘掉廉价,山寨的帽子,导致产品附加值小。
所以《2025》的战略目标在于通过智能化到2025年降低50%以上的运营成本,缩短50%以上的生产周期,降低50%以上的不良品率。通过信息化实现产品从订单到客户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并及各环节通过信息化无缝连接。
通俗一点说《2025》的目标就是无污染化地实现生产成本降低,生产周期缩短,产品库存和流通时间缩短。实现产品从“生”到“死”的全方位监控管理保证产品品质,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以弥补人口红利减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国际竞争力。
重点解读③
《2025》中指出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统称“四基”)到2020年40%不依赖进口,到2025年70%自给自足。
文中表示对于技术创新和难点攻关等事实明确的奖励激烈政策,对于质量把控建立明确的质量监督制度。做到赏罚分明。
如下图所示,文中还特别针对智能化指出需要攻关的重点技术难题。
重点解读④
此外,《2025》也指出了10个重点扶持发展的行业,这10个行业代表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
重点解读⑤
此外,《2025》对于当前国内产能过剩和发展遇到瓶颈的行业,通过政府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关键工艺和技术升级,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稳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则,分业分类施策,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文中还特意强调提倡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新型经济合作模式——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营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该模式在中央刊发的政策性文档中多次提及,主张运用社会资本取代国家性投资以推动经济良性发展。
重点解读⑥
《2025》中还全面推行绿色制造,除了对新兴行业推行零污染绿色制造的标准之外,对于传统行业,终端的改造也迫在眉睫。
此外除了提倡PPP模式之外,文中还鼓励企业之间资源共享,技术互补,开放合作,鼓励合作共赢。切合“一路带一路”的战略思想。
《2025》给我们的机遇
对于信息化,国内华为,中兴等通信巨头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领先级,其技术基础相对雄厚,而对于工控业,因为其行业基础薄弱,则相对更加任重道远
目前,我国PLC,伺服,传感器,减速机,编码器市场仍由外国垄断。此外在低压伺服,DDR马达驱动,高效电机外国垄断率超过95%,而高端机器人的减速机和编码器及电机100%靠进口。
《2025》给我们的机遇
而结合工业4.0理念和《2025》的核心思想,根据工控网的数据调查,未来10年,工业信息化产业将拉动6万亿元的GDP增长,而传感器领域将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而伺服市场也会有较快的增长。
倍福在德国被认为是工业4.0的先驱,其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其发展的EtherCAT工业以太网已被中国评定为推荐性工业以太网标准。倍福及3S均认为,在未来的发展,平台将越来标准化,资源共享化,企业合作化。
ST,CFC,SFC语言成为未来主流的工控语言,而C语言也将在未来PLC中崭露头角。
更多精彩分享,敬请关注UniMAT亿维!

提交
匠心打造,应运而生-亿维自动化SMART PLC震撼上市
创新驱动引领技术升级—亿维自动化荣获CMCD 2021运动控制领域创新技术奖!
亿维 X6系列PLC新品上市
亿维UN260接口模块在特殊薄膜生产设备中的应用!
亿维官网上新,物联网板块新功能等你体验!